阅读历史 |

第 209 章 陈闻达无处不在,又随时消失(1 / 2)

加入书签

【主播也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周成丰是不是个骄奢淫逸之辈,因为史书上关于这人从前的记载几乎没有(),想来西宇国还在的时候应该也是属于个王室边缘人物了。

但陈闻达这与众不同的引导人心的做法?()『来[]?看最新章节?完整章节』(),从结果上来看,确实很有效果。】

【历史上的宇州,后来再没听说有闹着复国的。

就是在当时人心目中,周成丰的名声估计不怎么好。】

只有周成丰受伤的世界达成了。

估计其他人在见识过陈闻达扮演的周成丰之后,终究还是怕了,怕扶起来个‘周成丰’似的昏君,到时候自己先倒霉。

再加上是个人都知道,如果坐在上面的是个昏君,那国家大概又会离灭亡不远了,所以他们辛辛苦苦再让西宇复国有个什么用呢,何苦来哉,反正过个几年又该亡了。

光幕底下一众人等哭笑不得,不知是该夸陈闻达聪明,还是该夸他逻辑鬼才。

反正他们是没见过有哪个外交使是像陈闻达这样的。

嗯,独出心裁,独树一帜。

通过败坏周成丰的名声,顶着他的名头作天作地不干人事儿,充分让人见识到再扶西宇王室上位复国的可怕,从而自己打消复国的念头,怎么不能说是聪明呢。

陈闻达闻言有淡淡的尴尬,但还是昂首挺胸的站直了,他才不心虚,他有啥心虚的。

说不定(划掉)周成丰就是这样的人,他才没有刻意抹黑他,绝对没有!

尽管他现在还没有见过这人…

【包括历史上,陈闻达的第二次自封诸侯也与这第一次有异曲同工之妙,并且这次他还拉了神昭大帝陪他一起演,也算是一回更比一回强了。】

【概因陈闻达这第二次要顶替的人物,乃是从前鲁国的九王子,素有贤名在外。巧的是,陈闻达和这人长相上颇为相似,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。】

【按理说比上次扮演周成丰要容易,但败坏这样一个人的名声来达到警醒周围人的目的却很难,恐怕陈闻达刚露出一点与人物性格不符的举动来,就有被人识破身份的危机。

所以这次他改变了策略,想走和上次不一样的路子。】

【昭元二十三年,他顶着鲁国九王子——赵文和之名,于鲁王宫旧址——自封鲁王。

并且这次他的计划,还有神昭大帝给他打配合,事后还颁了道圣旨承认了他鲁王的地位。】

【接着,陈闻达就开始了他的计划。他登上王位之后没多久,就借故不忍看百姓再经受战乱之苦,举着为民着想的大义旗号想要归顺大宸。但是有人不听,劝他已经自立为王,何不韬光养晦,以待来日一举推翻大宸的统治。】

古古予以肯定,【嗯,这群人对赵文和是真的忠心了,给出的建议很好,奈何,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假的赵文和啊。】

古古心里差点想笑晕过去,【十成忠心,可惜……终是错付了,哈哈哈哈。】

【让

() 陈闻达真当一辈子鲁王那是当不了,万万不可能。所以在他当上鲁王的一月后,他眼见着再不溜就要玩脱了,于是只好来个金蝉脱壳,但他要是就这么走了,那先前所做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?】

陈闻达是这样甘心一通辛苦最后付诸东流的人吗?

显然不是。

【于是他在走之前,当着众人面前上演了一场以死,劝复国之人放下心中执念归顺大宸的大戏!

并且还因演的太好,让赵文和彻底成为了留存在鲁国旧人心底白月光一样的存在。】

颇有种,我付出生命只为你们能过安生日子,但是如果你们今后还想着复国造反的话,那完全就是在浪费我的生命啊!

古古光是脑补一下都想笑。

【神昭大帝为了给他的这出戏增添一份真实性,还在‘赵文和’死后,下旨悼念,并追封鲁王为鲁惠文王。】

【毫无疑问,萧临渊这么做的目的,一是收买人心;二是彰显大度,政治作秀而已,毕竟人都死了,封号好听点儿算个啥?】

古古感慨,【咱们陛下这次也是纯纯被陈闻达这个老六给带坏了,你们看看,这哪儿像咱们陛下的画风啊?】

【啧啧……这君臣俩联手上演的这出情感大戏,在当时不知骗了多少人的眼泪。】

要不是史书记录下真实内容,那陈闻达老六的嘴脸指定要永远隐藏于幕后了,古古都忍不住对那些被骗的人深表同情。

【据史书记载,当时鲁王赵文和饮毒酒当众身死于鲁王宫时,那段时间鲁国旧土上是哀声一片,在他死之后,鲁地再未出过叛乱。】

【而实质上呢,陈闻达早就溜之大吉了。】

【和不安分、一心想要复国的周成丰不一样,真正的赵文和其实内心从未想过复国之事,只想着读书过自己清静的小日子,但奈何九个死了八,只剩他一个王室血脉,所以硬是被人簇拥着、架上那个领头羊的位置。】

【当他看到来鲁地巡视的陈闻达时,暗中找上对方,告知自己这边有人想要复国的事。

陈闻达这才想出这么个招儿,让赵文和与他互换身份,鲁地剩下的事就交由陈闻达解决,而真正的赵文和,就借由陈闻达的身份远遁他州,之后再不见踪迹。】

起先还不知道什么叫老六的大宸众人,此时也对这词汇有了一定认知。

果然,那二十八人中多是奇葩,就没几个正常人。

【陈闻达常年在各州各地行走,普及大宸政策,忙得脚不沾地,后期却是不怎么去宇州和鲁地,估计也是怕被人认出他这张脸来,从而识破他从前干的好事。】

【但陈闻达两次冒充人称诸侯,俗话说的好,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。】

【一次宫宴上,一名来自鲁地的官员在看见陈闻达这张脸后,就认出了他来,还问他是不是赵文和。】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