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151(1 / 2)

加入书签

说:“陶大人,我准备建八个仓库,一个储量一千石左右,还要留出一片空地,以供粮食翻晒,平义仓旧址恐怕是不够。”

陶建华有些吃惊:“要建这么多吗?”

陈云州轻轻摇头:“多吗?即便储满,八千石粮食也只够应急一段时间。十万人,省着吃,一个月都很难。”

华夏数十亿人,储备的粮食可是能供这么多人吃个一两年的。

什么叫粮食安全?这才是。

有这么多粮食储备,天灾人祸又怎么样?

现代社会,每年全国都有部分地区受灾,洪涝、干旱、地震、海啸、雪灾不断,并不比古代少。之所以没造成古代这种易子而食的人伦悲剧,也没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在于充分的粮食储备、迅捷的交通以及强大的调动能力,能够及时救灾。

灾区中的百姓即便家园被毁,他们也不会绝望,不会担忧自己和家人会被饿死。

他们有这个底气,有这个信心,自然不会为了一块饼干大打出手,也不会趁乱犯奸做科,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。

社会稳定对普通人来说是最好的。

宁为太平犬,不为乱世人。

而粮仓就是给庆川人的一颗定心丸,有粮心不慌。

陶建华也明白这个道理,他环顾了四周一圈道:“大人,若要在此扩大平义仓,那得将附近的百姓搬迁走。其实这片地方本来就属于粮仓重地,只是平义仓不再储粮,官府也逐渐不再派衙役看守平义仓,才渐渐有许多人搬迁至此。”

陈云州懂了,这就是等于非法建筑,可以随便拆的。

但法律之外尚有人情在,这些人到底都在此居住了一二十年。而且看这房子都很低矮,有些甚至是窝棚,若非无处可去,也不会在此落脚。

陈云州说:“看看城中哪里还有空地,让他们搬过去吧,从我这边走账,每户给二十贯钱当做拆了他们房屋的补偿。若无可出去,为人老实没有劣迹者也安排到庄子中,让乔昆、刘春给他们找个活儿干。”

“大人慈悲。”陶建华说。

陈云州摆手:“总共也就二三十户,顶多几百贯钱,算不了什么。”

比之重建平义仓的种种开销,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。

建平义仓这事,陈云州交给了陶建华去办,他还有另外一事。

陈云州去庄子上,单独见了乔昆,并拿出了两张图纸给他:“找咱们庄子中擅木工的,按照图纸打造纺织机和纺纱机。”

这两幅图是从《手工机械理论》这本书上所得,主要是改进纺织机和纺纱机。

陈云州看完后就觉得这笔拥护值花得实在太值了,这完全可以让纺织业进入工业时代。

现在的纺织机,用梭子织布的时候要用左右手来回抛接绳子,效率低容易伤到手,而且因为是反复的重复动作,一天重复六七个时辰,从早忙到晚,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就可能出现错误。

而新式的织布机将梭子换成了飞梭,滑槽两端装上弹簧,再在梭子上弄个小轮子,使得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,从而大大提高织布机的效率,织出来的布质量也更好。

现有的纺纱机一次只能纺一根线,图纸上的新式纺纱机将横排变为直立,同上装好几个纱锭,用一个纺轮带动,从而一次可纺织数根甚至数十根线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